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的發展歷程
早在1876年,英國橢圓形封頭研究人員Adamson 利用火藥棉炸藥爆炸來探索鐵板和鋼板承受沖擊力時的力學行為,他的實驗方法類似于目前在空氣中進行的開式組合模具擠壓加工的方法。隨后在1881年,美國人Charles Munroe進行了火藥棉與鐵板的接觸爆炸,借助鏤花模板,在金屬上雕刻圖案。Adarnson的實驗方法是目前間接爆炸加工的前身,而Munroe的方法則是今天接觸爆炸加工的雛形。金屬管、板的爆炸成形 先后在英美兩國產生,這標志著爆炸成形開始應用于橢圓形封頭成形。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對水下爆炸和空中爆炸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應力波行為和影響的探索為爆炸加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在航天領域方面展開了 的研究,空間計劃所需要的許多金屬零件往往超出了傳統的金屬加工設備的能力,爆炸成形的加工方法有望解決這些難題,因而爆炸成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北美Rockwell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了半徑十米的火箭艙壁【l】,之后逐漸在兵器、航空、汽車,壓力容器等工業中得到 的應用[2-4]旦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也始于這個時期,鄭哲敏等人對爆炸成形的基礎理論和應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薄板在水下爆炸沖擊波作用下的變形理論、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后期的加載一理論以及爆炸成形模型率。歷盡數年,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規律,使爆炸成形這種新工藝開始以科學規律為依據,開創了我國爆炸加工領域的先河。 早參與爆炸加工技術研究的單位有大連爆炸加工研究所、寶雞稀有金屬加工研究所、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等。在進行了大量的橢圓形封頭爆炸試驗研究之后,1966年1 1月,在陳火金的帶領下,大連爆炸加工研究所在國內率先取得成功,誕生了國內 張爆炸焊接復合板。在其從事二十多年的爆炸加工過程中,曾先后成功地研發了有模成形、無模成形、拉環成形等四十多種爆炸加工新技術、新工藝,生產出一千多種新產品。與其他某些 技術的研究發展一樣,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的研究一開始也主要為軍事目的。在對爆炸加工技術取得突破后,大連爆炸加工研究所又取得了某海軍設備的爆炸成形及焊接件的成功研究與生產,取得了拉環模具成形技術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初, 成形了導彈發射筒端蓋,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到20世紀80年代,爆炸成彤的基本理論已經形成,但是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工藝仍需要 的經驗和適當的理論。目前,內蒙古工業大學在爆炸成形方面的研究比較 , 別是在無模球形容器的爆炸成形方面卓有成效。此外,計算機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過程的模擬在國內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 上一篇: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的特點詳解
- 下一篇:橢圓形封頭爆炸成形的工程應用研究